終於,政府還是決定要將富都監獄拆了,首先是靠近富都路 的圍牆,理由是要興建地下道。工程分期完成,在2012 年時,據說富都路不會再塞車了;接下來就是監獄裡面的建 築將一一拆除,將這個惡名昭彰、相傳鬼影憧憧的牢房推倒 ,倒下來的碎磚石頭在不久之後就會變成塊塊黃金,到時富 都監獄只是一個歷史名詞,這個地方的新名字叫武吉敏登商 圈。國家不會再因為市中心聳立了一棟百年監獄而感到羞恥 了。
當工程處開始拆除圍牆那一刻,我們在電台裡細談富都監獄 的歷史與價值,而現場已經擠滿人潮,沿富都路及漢都亞路 的人流車流,彷彿在為監獄送行般放慢了腳步。閃光燈照耀 斑駁的圍牆,神手在工人開路下,緩緩進場,一切就有如排 練好的進行曲一般,當巨大的夾鉗怪手由上而下,將圍牆夾 破成一個缺口之後,隨後的神手由牆外往內一堆,看似堅固 無比的監獄圍牆,就這樣應聲倒下。這時候,原來喧鬧的人 群突然間沒有了聲音,原來圍牆比想像中還要容易拆除,百 年古蹟在面對發展的號令下,竟然如此脆弱不堪。
不僅人群沒有了聲音,本來應該為保護國家重要歷史古蹟的 文化部,也還繼續保持沉默。反而是財政部副部長代表政府 回應了人民的疑問:富都監獄不是那麼的光彩,國家沒有打 算要將它保留,或為監獄設立博物館。簡單的回應,充分表 達了政府的思維,這是一個在發展中,追求經濟進步的國家 ,在金錢利益為前提下,一棟老監獄算得了什麼?去過許多 國家的副部長還說,世界許多主要的城市都不會保留監獄為 博物館,畢竟那不是十分體面的事,因此拆除富都監獄,改 建成商業中心,才能符合先進國家的形象。
富都監獄從1895年落成,一直使用到1996年,過後 曾經一度改為博物館及吸毒者收容所。在收容所關閉後,政 府隨即交由城市發展機構(Urban Development Authority)規劃發展。該機構原為政府屬下的一 個城市發展計劃代理機構,在後來政府推動私營化後組成官 聯公司上市。從政府機構轉型為私營的最大差別在於,前者 是政府機構,所有施行的計劃前提是以增進人民的福祉為目 標;在轉為私營機構時,其目標便從服務人民轉變成以營利 為主的事業體。當政府將富都監獄交由該機構去規劃發展時 ,其實早已註定了它的命運。
根據副部長的說法,富都監獄拆除後,該地點會興建高層建 築,其中60%將做商業用途,40%將成為高樓住宅。無 窮境的開發與建設,已被政府奉為最高行事原則。吉隆坡2 020年都市發展藍圖的主題便訂為“邁向世界級的都市” ,只是這個世界級都市的定義,是以人口達到一定數量的增 長來衡量,而非將吉隆坡打造成為更為舒適,更適合居住的 城市。
當年英殖民政府選擇在半山芭的位置興建富都監獄,這個地 方原來是一個名叫Pudu Village的小聚落,算是吉隆坡的外郊。然而百年之 後,市郊已經成為城市的正中心點,這樣一塊寸土寸金的地 點,許多商人早已覬覦多時。商人崇尚經濟利益本來就是一 個本位的事,但若政府也跟商人一樣,把經濟利益擺在人民 福祉的更上面,最終造成城市發展失衡,商業考量凌駕最基 本的都市生活需求,最終只會讓吉隆坡變得更不適合居住。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富都監獄周邊範圍,會發現這一帶地區嚴 重缺乏都市開放空間,商業建築林立,人口擁擠,交通節點 等問題正是這地區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富都監獄在百 年之後仍然屹立在市區中心,無形中幫助了市中心保留一塊 珍貴的低密度開放空間。對該地區的居民,甚至是廣大的吉 隆坡市民而言,此時最需要的是一個友善、開放、低密度的 都市公園,而非官員眼中有利可圖的大型發展計劃。
以富都監獄現有的狀況來看,它最適合被再利用為吉隆坡藝 術特區(Art District)及藝術公園。在監獄不遠處的金河廣場 街道旁邊,即有一群熱愛街舞的青少年在那裡表演排練,從 富都監獄一帶至武吉敏登一帶,經常可以見到青少年活動, 相信將富都監獄保留再利用之後,將會受到許多人歡迎。在 範圍內仍然可以進行一些商業活動,但整體的空間再利用, 應該是以提升市民生活素質為優先考量才是。
環顧世界各大先進的都市,都會有一些空間保留給市民做休 閒活動用途,在鬧市中仍然可以找到一處安靜的地點,放慢 步行的速度,感受這城市的另外一種風情與美麗。例如紐約 的中央公園、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倫敦的海德公園;此外, 還有一些都市負面文化遺產的再利用可以參考,例如日本北 海道函館金森紅磚倉庫再利用、台北的華山藝文特區等等。
如果說到保留監獄是那麼的不體面,那麼我們更應該去看看 英國倫敦塔,那個不體面的監獄曾經關了女皇伊麗沙白一世 ,也處死過不少皇族貴爵,現在還收藏了皇冠寶石、皇家軍 械等,還有,這個監獄在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除了倫敦,還有默爾本、香港的獄多利監獄、台灣嘉義監獄 等。除了監獄,還有著名的捷克特爾辛猶太集中營、柬埔寨 的紅高棉監獄及屠殺場,都誠實的保留了下來,除了見證歷 史,也有啟示的作用。
富都監獄終究還是會拆除,因為那些不光彩的過去。在高尚 品味的決策者眼光裡,除了富都監獄,吉隆坡還有許多不光 彩的老建築,最好的方法就是統統都拆去,否則不能許人民 一個光彩與體面的未來。
星洲日報/漫步五腳基.張集強.2010.06.20
不僅人群沒有了聲音,本來應該為保護國家重要歷史古蹟的
富都監獄從1895年落成,一直使用到1996年,過後
根據副部長的說法,富都監獄拆除後,該地點會興建高層建
當年英殖民政府選擇在半山芭的位置興建富都監獄,這個地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富都監獄周邊範圍,會發現這一帶地區嚴
以富都監獄現有的狀況來看,它最適合被再利用為吉隆坡藝
環顧世界各大先進的都市,都會有一些空間保留給市民做休
如果說到保留監獄是那麼的不體面,那麼我們更應該去看看
富都監獄終究還是會拆除,因為那些不光彩的過去。在高尚
星洲日報/漫步五腳基.張集強.2010.06.20
走進茨廠街的時光隧道
茨廠街記載許多吉隆坡開發的歷史故事:首先,從最早的沼 澤地到後來演變成吉隆坡礦區中心、貿易集中地,當時華人 支配了這裡的經濟發展。葉亞來擔任吉隆坡甲必丹時期,開 創了全新的局面,街道形成了、讓礦工棲身的“公司屋”( 亞答屋)建成了、巴剎、賭場、藥材店等,奠定了吉隆坡市 的雛型。葉亞來在某處建立茨廠,茨粉成為當時吉隆坡主要 生產品,茨廠聘請外國工程師打理,還有先進的研磨機等, 機器在白天轟轟作響,成為人們對那裡最鮮明的印象。不久 後,茨廠成為了這裡的地標,茨廠街成了最熱鬧的街道
1880年3月,英國人將政府機關從巴生遷移到吉隆坡, 在茨廠街的對岸,武吉安曼(Bukit Aman)山上設立了最早的政府大樓。英國人來了之後, 帶來許多新的管理措施,想當然爾,當地的華人生活即刻受 到影響,首先是土地登記、清楚劃分每戶人家的地界,徵收 土地稅等。後來,吉隆坡發生了幾次水災及火災,幾乎把所 有華人興建的木屋摧毀。於是,殖民政府便透過葉亞來,說 服當地居民向政府貸款,並提供大量的磚材,將吉隆坡所有 建築重建,那是茨廠街最大的一個轉變時期。重建後的吉隆 坡街道寬敞許多,建築物也美麗了許多,當時一些官員甚至 說吉隆坡是全馬來半島最美麗的新興城市。
隨經濟發展,吉隆坡人口變得愈來愈稠密,只不過是10年 左右的時間,吉隆坡的房子數量已經不足夠應付迅速膨漲的 人口。因此,茨廠街的街屋再次面臨拆除重建的問題,沿大 馬路的房子都受到波及。道路拓寬,同時延伸至市郊,一個 新興城市,以茨廠街為中心點,逐漸向外擴展開來。
人口膨漲的問題同時帶來了衛生問題,為了避免過度擁擠的 居住環境造成疾病傳染,1900年初期,政府便開始強制 規定居住人口,同時下令將建築物的內部空間改造,拆除街 屋後段,以便空出衛生後巷(Sanitary Lane)。
茨廠街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命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變 遷,都深深的烙印在這些街廓裡。走在這些老舊街道時,必 然會感受到這些街道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特色。而這些特色, 正因為不同的歷史發展演變而成。因此,從歷史中去窺探, 就好像走入茨廠街的時光隧道。當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 ,再走一趟茨廠街,便會對它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舉個例子來說,茨廠街一帶的街屋在經歷各種時代變革後, 有者拆除、有者幸免保存下來,但難免也經過一些改裝,也 有一些老房子,忠實保留興建時的原味。這種種的建築景象 構成了茨廠街的歷史風情畫。只要略懂一點歷史,或者年級 夠大,走在老街時會馬上意識到這些構成歷史畫面的元素。 例如戰前老房子大致上會比戰後的要來得細緻及華麗;在五 、六十年代之後,大部分房子都不再出現古典裝飾,相對的 比較重視“實用”機能,比如在遮陽方面,因為混凝土技術 成熟,建築立面開口部可以用混凝土灌出水平延伸,且厚度 偏薄的遮陽板。80年代後,鋁製窗框逐漸取代了百葉木窗 或鑄鐵窗框,加上冷氣機愈來愈普遍,所有建築開口都改為 氣密鋁窗。由於窗戶喪失了通風採光遮陽功能,到了90年 代甚至新世紀,建築外觀愈來愈平板無趣。
除了窗戶,另外一個可以辨別建築興建年代的方法,便是建 築尺度的大小。目前在茨廠街一帶還能看到最早的街屋,大 概只剩下廣肇會館左邊,新九如海鮮飯店後方的雙層磚造街 屋了。早期街屋的主要特色是建築樓層高度不高,上層主要 以木構造興建以減輕重量,以及建築寬度比較窄小等等。建 築高度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當時吉隆坡尚未有生產足夠的磚材 ,若從外地入口則花費太高,因此建築一般上只建到適用的 高度即可;同時,當時木材取得困難,大部分木材皆從鄰近 的森林取得,加上運輸不便等障礙,最早興建的街屋相對比 較窄小,此乃用來做橫梁的木頭品質不佳等問題造成。除了 新九如飯店後方,沿諧街(敦李孝式路)向北走,在靠近嘉 美回教堂捷運站附近,以及沿峇都路(敦姑阿都拉曼路), 都可以看見不同時代、不同尺度大小的街屋沿街而立。
另外一個最容易觀察的就是街屋五腳基上面,橫跨整個立面 的橫樑設計。茨廠街店屋最早可以追溯到1880年代,由 葉亞來及瑞天咸主導的街屋改建計劃,一直到20世紀初, 短短的20多年間,街屋建築構造技術,尤其是橫樑設計方 面,便已經有了幾次重大的改革。起先是使用木梁支撐,到 了19世紀末,出現了使用I型鐵樑,由於社會對鐵構造還 未能全面接受,因此一般上在I型鐵樑的外部,會用磚跟灰 泥來填補,以致外觀看起來比較“厚實”。由於鐵樑會生銹 ,加上樓上磚牆長期施壓,會永久性變形,最終在20年代 左右棄用,改為更加成熟的鋼筋混凝土樑。由於混凝土樑本 身的結構強度,加上可塑性等優點,此後便成為建築構造材 料的主流。
如果有一點時間,慢慢的去走一趟茨廠街,仔細觀察那些街 屋的建築細部,會發現原來這條街還保留了不同時代的建築 特徵,而這些建築特徵都分別訴說不同年代,在茨廠街不同 角落的歷史故事。
星洲日報/漫步五腳基.張集強.2010.06.13
茨廠街記載許多吉隆坡開發的歷史故事:首先,從最早的沼
1880年3月,英國人將政府機關從巴生遷移到吉隆坡,
隨經濟發展,吉隆坡人口變得愈來愈稠密,只不過是10年
人口膨漲的問題同時帶來了衛生問題,為了避免過度擁擠的
茨廠街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命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變
舉個例子來說,茨廠街一帶的街屋在經歷各種時代變革後,
除了窗戶,另外一個可以辨別建築興建年代的方法,便是建
另外一個最容易觀察的就是街屋五腳基上面,橫跨整個立面
如果有一點時間,慢慢的去走一趟茨廠街,仔細觀察那些街
星洲日報/漫步五腳基.張集強.2010.06.13
星洲日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